11月18日,杞縣傅集鎮(zhèn)紙房村的丁玉堂像往常一樣一大早起床。 他穿著一件厚大衣,穿過村子,來到村西頭寬闊的田地。 站在晶瑩的大蒜田里,丁玉堂看到眼前綠油油、生長良好的大蒜,嘴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。 丁玉堂眺望的這片土地有200畝,是他近年通過土地流來的。 今年29歲的丁玉堂,現(xiàn)在在村子里簡直是田地的大房子。
杞縣大學生村干部,丁玉堂是紙房村第一書記,是村民眼中很辛苦、很會做肯干事的年輕年輕人。 黑壯的他這幾年流經(jīng)土地,種大蒜,種玉米,種西瓜,活躍了村子原有的單一種植結構。 幾年前流放的土地沒有現(xiàn)在這么多,但那時種西瓜來得及,一個季度收西瓜,一畝地賺了3000塊錢。 丁玉堂說。 現(xiàn)在,丁玉堂把這200畝土地都種在大蒜上,還有100畝流轉的土地準備經(jīng)年種西瓜。 因為那個地方是半砂半泥,所以最適合種西瓜。 丁玉堂說。
土地流轉看起來每畝只賺幾百元,但加起來數(shù)量變大了。 現(xiàn)在一年掙十萬元以上不是問題。 說到收入,丁玉堂笑著說。 土地流轉不僅使個人受益匪淺,而且?guī)幼饔妹黠@。 紙村支書董玉松說,農民種植作物通常由來已久,舊思想比較嚴重,只有看到真正的好處,才能改變觀念,調整種植結構。 現(xiàn)在,村民看到玉堂通過遷移土地獲得了真正的經(jīng)濟利益,自發(fā)加入了這個隊伍,一起致富。
現(xiàn)在我們農民種地真方便。 特別是縣農田水利項目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。 澆水用的地埋管直接埋在農田里,農民再也不用擔心灌溉用了。 董玉松說。 記者看到白墻藍頂?shù)木糠植季鶆?,不小心掉落,在廣闊的、青綠的田地里尤為干凈。 農田水利項目的建設減輕了老百姓的勞動負擔,土地流轉也給農民帶來了另一筆收入。 以前在蒜農忙時期,每天雇100多村民做地膜。 這些人是村里上了年紀的閑散人員,土地流轉,在家平時也沒事,這也是增收之道。 丁玉堂說。
剛剛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要加快建立新的農業(yè)經(jīng)營體系,其中對農民進行土地流轉方面給予了確定的支持。 這讓我吃了安心丸,堅定了更大的信心和決心。 一步,我打算再搬一些地,種植經(jīng)濟價值高的蔬菜,讓村民富裕起來。 談到今后的打算,丁玉堂自信地說。 對于丁玉堂的這一觀點,杞縣大學生村干部辦公室負責人米曉輝非常贊同。 他告訴記者,丁玉堂這樣頭腦靈活、吃苦耐勞、能干、豐富群眾的年輕大學生村干部,無論在政策上還是資金上,組織部門都會為他們提供更大的支持,為他們提供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空間,發(fā)揮才能的舞臺。
心靈雞湯:
標題:“流轉出來的“金土地””
地址:http://ychudong.cn/kfxw/2906.html